| 暂存书架(0) | 登录

MARC状态:审校 文献类型:中文图书 浏览次数:43

题名/责任者:
哲学史研究方法论十讲/宋宽锋著
出版发行项: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10
ISBN及定价:
978-7-301-32480-6/CNY39.00
载体形态项:
12, 186页;23cm
并列正题名:
Ten lectures on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of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个人责任者:
宋宽锋, 1967- 著
学科主题:
哲学史-研究方法-中国
中图法分类号:
B2
责任者附注:
宋宽锋, 现任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外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书目附注:
有书目
提要文摘附注:
本书主要聚焦于目前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一些主要问题。包括, 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的关系, 史学家和哲学家两种方法的关系, 哲学家的私人生活与其哲学的关系, 本质主义与比较哲学视角的关系, 中国和西方两种诠释学的关系, 等等。作者基于多年的研究, 认为“史学式的哲学史研究方式”与“哲学式的哲学史研究方式”, 这两种国内主流的研究方式中, 应该对“哲学式的哲学史研究方式”给予了更多的肯定和辩护。因为就国内的情况而言, 一, 绝大多数的哲学史研究成果根本上停滞在“史学式的哲学史研究”的阶段, 它们并没有延伸和拓展到“哲学式的哲学史研究”的阶段 ; 二, 哲学式的哲学史研究也不见得要以坚实的“史学式的哲学史研究”为前提和基础。“哲学式的哲学史研究”具有多种可能的方式和路径 ; 三, 国内的哲学史研究经常受到传统注经传统和托古的影响, 常常将‘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混为一谈, 不辨彼此。这种研究成果更多地表现为由哲学史上的“文本”所诱发的不受拘束的哲学联想和哲学感想, 而不是真正的哲学性的思考 ; 四, 当代中国哲学建构乏力的学理根源, 不是因为我们无能给普遍的、永恒的哲学问题提出新的解答, 而是因为我们尚未把捉到属于当代中国的哲学问题。在更大程度上, 我们缺失的并不是“解题的能力”, 而是提问的意识和追问的能力。
全部MARC细节信息>>
索书号 条码号 年卷期 校区—馆藏地 书刊状态 还书位置
B2/72 B00791425   总馆—社科书库(一)(西校区)     可借 社科书库(一)(西校区)
B2/72 B00791426   总馆—社科书库(一)(西校区)     可借 社科书库(一)(西校区)
显示全部馆藏信息
借阅趋势

同名作者的其他著作(点击查看)
-->
姓名:
手机号:
送 书 地:
收藏到: 管理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