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存书架(0) | 登录

MARC状态:审校 文献类型:中文图书 浏览次数:50

题名/责任者:
裁判要素的法律生成及相互转化/潘德勇著
出版发行项: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1.07
ISBN及定价:
978-7-5620-9771-6/CNY85.00
载体形态项:
295页;23cm
并列正题名:
Generation and interaction of facts, norms and values in court decision
丛编项:
衡石法学文丛
个人责任者:
潘德勇
学科主题:
审判-研究
中图法分类号:
DF718
一般附注:
湖北经济学院学术专著出版基金资助
责任者附注:
潘德勇, 湖北经济学院法学院教授。
书目附注:
有书目 (第291-293页)
提要文摘附注:
本书对司法案件裁判要素的生成和转化机制, 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践论证。主要内容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事实、规范和价值三项裁判要素的认知方法进行理论与学科的溯源。第二部分介绍了规范的解释方法。运用语言学的释义法、系统方法、描述方法、语境原则等理论, 对法律规范的解释方法进行介绍。提出规范法学方法, 或称法条主义的解释方法, 其意义在于使裁判具有形式合理性 ; 分析实证法学方法的目标在于让裁判具有实质合理性。并指出, 规范解释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事实认定和价值评估。第三部分介绍了价值衡量的方法。运用经济学的比例原则、成本收益分析等方法, 以及还原方法, 对价值进行分析实证和还原实证。并提出, 规范制定和事实定性过程中, 也都包含着价值的评估和衡量。第四部分介绍了事实定性的方法。运用社会学的交往行为理论, 对事实的重要构成之一 —— 行为的属性进行分析。提出规范、价值都以行为为基础和根据。事实的查明和定性, 以及关联事实的司法纳入, 对于疑难案件的裁判具有参考价值。第五部分论证了规范、价值和事实的相互转化机制。提出在司法裁判中, 各裁判要素的解释、定性、评估过程, 是彼此关联和互通的环节。始于任何一个要素认知的司法裁判, 均能实现规范分析、价值衡量与事实定性的解释的互通。
全部MARC细节信息>>
索书号 条码号 年卷期 校区—馆藏地 书刊状态 还书位置
DF718/70 B00790965   总馆—社科书库(一)(西校区)     可借 社科书库(一)(西校区)
DF718/70 B00790966   总馆—社科书库(一)(西校区)     可借 社科书库(一)(西校区)
显示全部馆藏信息
借阅趋势

同名作者的其他著作(点击查看)
-->
姓名:
手机号:
送 书 地:
收藏到: 管理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