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责任者:
- 罗马:永恒之城早期的空间结构/周繁文著
- 出版发行项:
- 北京:商务印书馆,2024
- ISBN及定价:
- 978-7-100-24439-8/CNY110.00
- 载体形态项:
- viii, 500页:图;27cm
- 其它题名:
- 永恒之城早期的空间结构
- 丛编项:
- 中山大学人类学文库
- 个人责任者:
- 周繁文 著
- 学科主题:
- 城市空间-空间结构-研究-罗马
- 中图法分类号:
- TU984
- 责任者附注:
- 周繁文,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 提要文摘附注:
- 罗马是典型的古今重叠型城市,是王政时代、共和国时代、早期罗马帝国时代的都城,今天依然是意大利的首都。由于帝国时期的罗马城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又因其在历史上和宗教上的特殊地位而具有“纪念性”特征,因此城市景观保存良好。12世纪以来,教廷、贵族以至平民,对古罗马进行探究的兴趣日渐浓厚,由此逐渐孕育了科学和实证的古迹研究,尤其是对古代建筑、对大理石雕塑铭文的研究、考证更是持续不断。但是,由于早期的研究缺乏科学、系统的准则,缺乏专业的技术手段,没有建立完备的记录规范和体系,留下的文献多属于建筑遗迹的目录集,对遗迹性质的辨认与判断有不少谬误。18世纪末古典学科正式创立,罗马城考古自此开启了新的阶段,在理念、程序、方法和技术上都确立了更为科学和系统的原则,开始注重对遗址的整体性和研究性的发掘,并建立考古记录的规程。作者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城市的空间布局视为各种关系和流通通道交织形成的网络系统,在此前提下集中讨论(1)明确城区和城郊的范围和布局;(2)按功能对建筑遗迹的空间分布进行聚类分析(功能分区);(3)功能分区的大致形态和配置组合关系,结合空间结构要素和流动模式,推演其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全部MARC细节信息>>
索书号 | 条码号 | 年卷期 | 校区—馆藏地 | 书刊状态 | 还书位置 |
TU984/17 | B00880194 | 西校区—自然书库(西校区) | 可借 | 自然书库(西校区) | |
TU984/17 | B00880195 | 西校区—自然书库(西校区) | 可借 | 自然书库(西校区) |
显示全部馆藏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