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状态:审校 文献类型:中文图书 浏览次数:52
- 题名/责任者:
- 鲁迅的翻译伦理思想研究/骆贤凤 著
- 出版发行项:
- 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10
- ISBN及定价:
- 978-7-100-18787-9/CNY78.00
- 载体形态项:
- 245页;23cm
- 个人责任者:
- 骆贤凤 著
- 个人名称主题:
- 鲁迅,-翻译理论-研究
- 学科主题:
- 翻译理论-研究-中国-现代
- 中图法分类号:
- I210.96
- 一般附注:
- 本项研究得到了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鲁迅的翻译伦理思想研究”(11XYY004) 的资助
- 相关题名附注:
- 英文并列题名取自封面
- 责任者附注:
- 骆贤凤, 文学博士, 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湖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 湖北省翻译协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
- 书目附注:
- 有书目 (第227-245页)
- 提要文摘附注:
- 本研究把鲁迅的翻译活动分为早期 (1903-1908)、中期 (1909-1926) 和后期 (1927-1936) 三个阶段, 并从社会功用和政治视角探讨了鲁迅翻译活动的伦理演变, 挖掘鲁迅翻译伦理观念的发展变化历程。同时, 本研究从鲁迅翻译活动中的真善美、平等意识和责任意识等三个方面分析鲁迅的伦理价值取向, 发现鲁迅始终将国家与民族进步之大任扛于自己肩上, 表现出崇高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在翻译活动中,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新文化运动、进化论思想以及尼采“超人”生命哲学的影响, 鲁迅的“中间物”思想逐渐形成, 这是鲁迅翻译伦理观念和原则的哲学基础。他把自己、文学创作和翻译等均视为“中间物”, 其翻译策略经历了意译、直译乃至“硬译”的发展变化, 语言策略也从文言文转向白话文乃至现代文, 主张重译和复译。更为重要的是, 在经历过不同阶段的实践和思考之后, 在其政治意识的影响下, 鲁迅形成了正义、责任、诚信、忠实和异化等鲜明的翻译伦理原则, 实现了与其崇高政治目标相契合的翻译伦理意图, 那便是期望改良中国传统语言文字, 改善中国传统文艺, 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进步, 唤醒麻木落后的国民, 探索国家和民族的出路, 实现救国救民的最终目标。
全部MARC细节信息>>
| 索书号 | 条码号 | 年卷期 | 校区—馆藏地 | 书刊状态 | 还书位置 |
| I210.96/7 | B00655903 | 总馆—文艺书库(西校区) | 可借 | 文艺书库(西校区) | |
| I210.96/7 | B00655904 | 总馆—文艺书库(西校区) | 可借 | 文艺书库(西校区) | |
| I210.96/7 | B00655905 | 总馆—文艺书库(西校区) | 可借 | 文艺书库(西校区) |
显示全部馆藏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