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状态:已编 文献类型:中文图书 浏览次数:34
- 题名/责任者:
- 中国人缺少什么?:西方哲学接受史上两个案例之研究/周国平 著
- 出版发行项: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02
- ISBN及定价:
- 978-7-208-14267-1/CNY56.00
- 载体形态项:
- 386页;23cm
- 其它题名:
- 西方哲学接受史上两个案例之研究
- 个人责任者:
- 周国平 著
- 学科主题:
- 思想史-研究-中国-近代
- 中图法分类号:
- B25
- 责任者附注:
-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是中国研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其作品拥有广泛的读者和社会影响力。
- 提要文摘附注:
- 本书是著名学者、作家周国平先生继上世纪八十年代撰写《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一书后,历时三十年后的再一次切入学术领域,对中国近代思想界最有代表性的两个人物严复和王国维,进行了深入详尽的案例剖析,从中清理了中国近代思想的启蒙历程和其中的得失,对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社会转型提供了一面镜子。 作者提出:严复是中国最早看世界的第一人,引入以进化论为代表的英国哲学对积贫积弱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警醒影响,对救亡图强的中国人影响极大,但是同时,中国人过于实用济世的文化使得在吸收的过程中强调了社会变革的功用而忽略了其对个体自由精神倡扬背后的法治底色,严复本人也有意无意误导了这一倾向,使得这一吸收有浅薄和功利主义倾向。而同时代的王国维则看到纯粹精神性的德国哲学中所蕴含的终极价值,将此视作一个民族崛起和长久发展所必备的养料,但终究一直得不到同道者的呼应和理解,最终寥寥而跌入故纸堆。这两个案例从不同的路向上揭示了在民族复兴道路上如何超越过于急功近利的运作,从而指出信仰和法制建设、精神文化转型和社会秩序转型的配套的重要性,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教训和经验。
- 使用对象附注:
- 相关研究人员
全部MARC细节信息>>
索书号 | 条码号 | 年卷期 | 校区—馆藏地 | 书刊状态 | 还书位置 |
B25/18 | B00736145 | 总馆—社科书库(一)(西校区) | 可借 | 社科书库(一)(西校区) | |
B25/18 | B00736146 | 总馆—社科书库(一)(西校区) | 可借 | 社科书库(一)(西校区) | |
B25/18 | B00736147 | 总馆—社科书库(一)(西校区) | 可借 | 社科书库(一)(西校区) |
显示全部馆藏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