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读格式显示(MARC)
- 000 02254nam0 2200289 450
- 010 __ |a 978-7-300-33988-7 |b 精装 |d CNY79.80
- 100 __ |a 20250812d2025 em y0chiy50 ea
- 200 1_ |a 光环背后 |A guang huan bei hou |e 中国新闻传播海归学者的身份认同与学术实践 |d = Identity formation and academic practices |e a survey of returnee scholars in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f 苗伟山著 |z eng
- 210 __ |a 北京 |c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d 2025.06
- 300 __ |a 本书系人大“双一流”建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创新研究成果, 亦为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项目成果
- 314 __ |a 苗伟山, 清华大学博士,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曾在多所高校担任访问学者和客座教授, 如: 美国康奈尔大学、埃默里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 澳大利亚迪肯大学, 法国波尔多政治学院, 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等。
- 320 __ |a 有书目 (第209-220页)
- 330 __ |a 本书透过社会文化的分析视角, 基于作者自2014年至2024年间对中国新闻传播学界逾百位海归学者的深度田野调查与跟踪访谈, 细致描绘了这一群体在回国后的身份建构与学术实践, 构成对中国高校体系跨代际、跨区域的立体观察 —— 受访者涵盖老中青不同世代, 分布于北上广深、苏杭、南京、武汉, 以及西安、合肥、济南、青岛、昆明、兰州、沈阳等城市。本书力图还原海归学者作为具体个体的学术生活与身份实践, 展现了海归学者回国后所面临的适应与博弈、热情与倦怠、梦想与困境之间的张力, 以及他们的调适过程。通过呈现这些鲜活的生命故事, 作者不仅揭示了海归学者群体在重返本土学术场域后面临的冲突与平衡, 也拓展了我们对新闻传播学研究者知识生产的理解维度。本书旨在打破对“海归学者”的单一想象, 将人们关注的视线重新拉回到人的真实处境、经验和感受, 推动我们反思知识生产体系中的结构性问题, 并由此开启关于学术意义、社会链接与学术公共责任的广泛讨论。
- 510 1_ |a Identity formation and academic practices |e a survey of returnee scholars in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z eng
- 517 1_ |a 中国新闻传播海归学者的身份认同与学术实践 |A zhong guo xin wen chuan bo hai gui xue zhe de shen fen ren tong yu xue shu shi jian
- 606 0_ |a 新闻学 |A xin wen xue |x 传播学 |y 中国 |j 文集
- 701 _0 |a 苗伟山 |A miao wei shan |4 著
- 801 _0 |a CN |b 辽批 |c 20250821
- 905 __ |a AHLSL |d G219.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