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读格式显示(MARC)
- 010 __ |a 978-7-301-28249-6 |b 精装 |d CNY148.00
- 100 __ |a 20170629d2017 em y0chiy50 ea
- 200 1_ |a 脸的历史 |A lian de li shi |f (德) 汉斯·贝尔廷 著 |g 史竞舟 译
- 210 __ |a 北京 |c 北京大学出版社 |d 2017.08
- 215 __ |a 360页 |c 图 (部分彩图) |d 25cm
- 225 2_ |a 培文·艺术史 |A pei wen· yi shu shi
- 314 __ |a 汉斯·贝尔廷,1935年出生于德国,曾在美因兹大学和罗马大学修习艺术历史、考古学和历史。1959年取得艺术史博士学位。1970—1980年为海德堡大学的艺术史教授;1980年为慕尼黑大学的艺术史教授;1989—1990年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迈耶·夏皮罗客座教授;1996年为汉堡大学的艺术史副教授。2000年,他与24位来自艺术史、文学批评、哲学、神经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博士创立了跨学科的人类学和图像研究项目“图像媒体机构”。2002—2003年,他被任命为巴黎法兰西学院的欧洲主席。
- 330 __ |a 当人出现在图像中时,人脸总是成为图像的中心。而与此同时,脸却仍以其特有的鲜活和生动,与一切将其固化为图像的尝试相对抗。在这部前所未有的《脸的历史》中,作者汉斯·贝尔廷探讨了脸和图像之间的这种张力。 《脸的历史》从石器时代最初的面具开始,以现代大众传媒制造的脸为终点。汉斯·贝尔廷在宗教面具、舞台面具与演员的脸部表情、欧洲肖像绘画、摄影、电影、当代艺术中,发现了种种企图征服脸的尝试。而由于脸和人的自我都是一种鲜活的存在,这些尝试无一不以失败告终。生命不断地进入图像,最终却与一切再现规范和阐释标准相对抗。甚至近代欧洲的肖像绘画所生产出的也大多只是一些面具。电影虽然以无可比拟的私密性对人脸进行了展现,但这种将人类一次真正付诸画面的诉求也宣告失败。
- 606 0_ |a 艺术史 |A yi shu shi |x 研究 |y 世界
- 701 _1 |a 贝尔廷 |A bei er ting |g (Belting, Hans), |f 1935- |4 著
- 702 _0 |a 史竞舟 |A shi jing zhou |4 译
- 801 _0 |a CN |b AHLSL |c 20180323
- 905 __ |a AHLSL |d J11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