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读格式显示(MARC)
- 010 __ |a 978-7-100-24439-8 |d CNY110.00
- 099 __ |a CAL 012024145225
- 100 __ |a 20241219d2024 em y0chiy50 ea
- 200 1_ |a 罗马 |A Luo Ma |e 永恒之城早期的空间结构 |f 周繁文著
- 210 __ |a 北京 |c 商务印书馆 |d 2024
- 215 __ |a viii, 500页 |c 图 |d 27cm
- 225 2_ |a 中山大学人类学文库 |A Zhong Shan Da Xue Ren Lei Xue Wen Ku
- 314 __ |a 周繁文,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 330 __ |a 罗马是典型的古今重叠型城市,是王政时代、共和国时代、早期罗马帝国时代的都城,今天依然是意大利的首都。由于帝国时期的罗马城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又因其在历史上和宗教上的特殊地位而具有“纪念性”特征,因此城市景观保存良好。12世纪以来,教廷、贵族以至平民,对古罗马进行探究的兴趣日渐浓厚,由此逐渐孕育了科学和实证的古迹研究,尤其是对古代建筑、对大理石雕塑铭文的研究、考证更是持续不断。但是,由于早期的研究缺乏科学、系统的准则,缺乏专业的技术手段,没有建立完备的记录规范和体系,留下的文献多属于建筑遗迹的目录集,对遗迹性质的辨认与判断有不少谬误。18世纪末古典学科正式创立,罗马城考古自此开启了新的阶段,在理念、程序、方法和技术上都确立了更为科学和系统的原则,开始注重对遗址的整体性和研究性的发掘,并建立考古记录的规程。作者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城市的空间布局视为各种关系和流通通道交织形成的网络系统,在此前提下集中讨论(1)明确城区和城郊的范围和布局;(2)按功能对建筑遗迹的空间分布进行聚类分析(功能分区);(3)功能分区的大致形态和配置组合关系,结合空间结构要素和流动模式,推演其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 410 _0 |1 2001 |a 中山大学人类学文库
- 517 1_ |a 永恒之城早期的空间结构 |A Yong Heng Zhi Cheng Zao Qi De Kong Jian Jie Gou
- 606 0_ |a 城市空间 |A Cheng Shi Kong Jian |x 空间结构 |y 研究 |y 罗马
- 701 _0 |a 周繁文 |A Zhou Fan Wen |4 著
- 801 _0 |a CN |b 合肥新华 |c 20250824
- 905 __ |a AHLSL |d TU984/17